客戶/主管對我不滿意,該怎麼辦?

5分鐘閱讀讓別人不再對你不滿

其實這個主題可以延伸到人生的任何一個場景,阿德勒說過:「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,也的確在工作上,或更狹獈地說,在業務生涯上,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。我們總是需要跟客戶交涉,而且不止一個人,可能是十個人或更多,不僅如此,我們也需要跟公司內部的人交涉。我自己的狀況是,我曾在一個銷售案中,需要跟客戶端的二十位同事交涉;而公司內部,我需要跟十位同事交涉,其中有澳洲人、中國人、以色列人以及兩位白人老闆。在這個為期八個月的銷售過程中,要不斷與這些人接觸、討論,所以每個人之間會互相評價,這個評價也許會公開,也許會放在各自心中。評價有正面也有負面,我們總希望正面評價多於負面評價,而正面評價的定義,我認為是:總是剛好達成對方的期望

對方的期望不能是對方的期望

對方不管是內部或外部的人,對每一個從互動中所產生的結果,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期望,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先理解對方期望什麼?這個動作相對簡單,但我認為能不用猜的就不猜,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詢問對方。用猜的存在一定的機率會猜錯,而直接詢問大約會有80%的正確機率,20%我認為有可能出現在對方不信任我(延伸閱讀:內向者的銷售思考 — 信任),或是對方另有考量,在這邊我們先不討論這種情況。

在理解了對方的期望後,就要進行第二件事,也就是設定期望。設定期望的目的在於「讓他的期望變成是我給他的期望」。這會根據不同的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,這個情境太多太廣泛,所以我將設定期望這個動作,用一個簡化的概念來描述,就是「每件事都要幫自己抓點Buffer」。這個概念我認為應該幾乎每個人都懂,所以也不打算贅述,基本就是不要把話說太滿即可。

我真正想討論的,是如何讓對方從原本的期望,願意接受並遵循你所設定的期望。有一個極重要的點就是「客觀」,在一對一的對話中,我們不容易強行改變對方的想法,然而,如果是一個客觀的事實、說法,則可以很容易地讓對方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:現在是2020年11月,是Q4的第二個月,老闆希望我的案子可以在11月拿到訂單,以免12月時間太壓迫。而我很明白地讓老闆知道,客戶這個案子的預算會在11月25日時在一個預算審查會中才可能被核淮,核淮後客戶開始跑採購流程,最快一到兩週議價結束,因此最快也要到12月的第二週客戶才能下訂單。如此,老闆就算滿心期待在11月看到訂單,但也知道事實是12月才可能拿到訂單,他也會接受。並且我只要在12月的第二週前,確保訂單拿到,就算沒有提早,也算是達到期望。

超越期望是好的嗎?

「超越期望」這件事,不知道為何,總讓人覺得是好的,但如果是這樣,我下一題就想問:為什麼呢?當然多半的答案大概也能猜得出來,大約都是圍繞著「讓對方更賞識/欣賞你」,這部分我認同,畢竟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,總是要獲得身邊的人賞識,工作上才能較順心。不過我這邊想提出來的有兩個觀點可以思考:

第一、超越期望是一件厲害的事,但需要小心控制,因為當我們達成我們幫對方設定的期望時,就像是幫自己在對方眼中設定了標準,當我們超越了期望,就會讓對方也提高了他對我們的標準,超越更多,標準就更高,到最後,幫對方設定期望以及達成期望都會變得很困難。舉一個也是業務很容易了解的例子,我今年業績目標是USD1M,當我達成率是100%時(做到了USD1M的業績),明年的業績目標可能是USD1.3M;但當我今年達成率是150%(做到了USD1.5M)時,明年的業績必然會超USD1.5M。

第二、超越期望有時候會讓對方覺得是我們的目標(期望)設定得太低,因此當下一次還有類似的狀況出現需要設定對方期望時,對方可能就沒那麼好講話了,可能會拉高對我們的期望。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是目標(期望)設太低,而是真的就是超越了。所以兩個方法可能可以避免這種狀況,一是設定期望時,也是從客觀的角度來審視,讓自己不至於達不到期望,也不至於超越太多。二是在執行的過程中,掌控自己達成期望的進度,確定可以達成期望時,就要開始踩剎車,讓自己的進度可以不要超越太多。

持續才能累積

單一對象單一事件下,剛剛好達到期望可以帶來我們之於對方的「信任積分」,信任積分越高,對方賞識/欣賞的程度就隨之升高。而信任積分的來源,就在於我們無數次地達到對方的期望,所以達到期望這件事,必須持續,進而才能累積信任積分。在現實生活或職場中,我們面對的對象及事件絕對是多到數不清,而且人與人、事件與事件之間還會相互交疊,所以仔細地思考每個對象、每個事件,釐清對方的想法,客觀地設定期望在對方腦中,並且小心掌控達成期望的進度,剛剛好達到期望,並且讓這個循環持續地發生,累積出驚人的信任積分。

--

--